日本的和果子(和菓子/わがし)和唐代以及宋代的果子有什么联系吗?是由唐代的唐果子发展而来的吗?
和果子(わがし)与唐果子(からがし)是两码事。
在日本,“和果子”起源很早,最早是绳纹时代弥生时代水稻种植发展的副产物。
但是当时受到生产技术的限制和果子还非常的原始,仅仅是植物果实晒干后捣碎加入稻米磨成的粉制作而成-----所以叫“果子”,目的是为了提高植物果实的保存时间。
起初并不叫“和果子”这个名字,而是叫“毛知比”,然而这个名字其实是汉字传入日本以后才取的。
后人复原的早期和果子“素手饼”公元645年日本大化改新。
遣唐使们带回来了唐朝的点心制作工艺。按照这些工艺制作而成的食物叫做“唐果子”。特点是加入了饴糖(麦芽糖)、并且通过模具定型工艺、胡麻油油炸工艺来整体提升食物的色香味。而这些工艺在大化改新之前的日本是没有的。
更重要的是,饴糖这玩意儿最初是中药,是作为药材而非食物传入日本的,砂糖这种精制糖更是想都别想。
这就使得唐果子在起初并不是食品,而是仅限贵族品尝的高档药品以及祭祀用品。
到了平安时代中期以后,随着生产技术的发展,唐果子才开始转变为食品,然而由于制作成本太高(榨油、制糖在当时的成本很高)也仅限贵族享用。
等到了镰仓时代末期,受到宋朝点心文化的影响以及日本生产水平的提高,才出现了平民也能吃的唐果子-----煎饼(せんべい)。
不过当时的煎饼并不像如今山东煎饼那样,而是接近于烙饼、火烧这样的食物。
好像台湾那边叫做xx仙贝,不是野兽仙贝哈。
随便找了个图,各位凑合着看吧在后来的岁月里,和果子技术与唐果子技术互相影响、互相取长补短,共同发展起来。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日本的羊羹。
羊羹本身是中国传入的肉类食物,但是由于镰仓时代的日本普遍信禅宗佛教不吃肉,所以用小麦粉、红豆粉等素食做出来了拟似肉类羊羹的东西,再用模具蒸制定型,最后冠以羊羹的名字在日本传播开来,成为当时盛行的茶道点心。到了江户时代还加入了寒天(我国叫琼胶),在模样上更加令人垂涎欲滴了,近代以后反过来传入我国,如今咱们吃到的羊羹都是这种素食食品-----而且还齁甜。
总之你可以理解为青岛的崂山可乐(崂山可乐是用中药熬出来的仿可乐类饮品)
我可没给崂山可乐打广告哈后来随着葡萄牙人等西方国家的南蛮贸易,还出现了南蛮果子。
但这与本话题无关,我懒就不说了。
哦对了,补充一点。
上文提到了和果子最早的原料是是植物果实干燥磨碎后的粉。
如今和果子也保持了这一点。
其最大的特点之一是点心种类随季节变化,唐果子的种类通常是固定那几样。
一些有名的店铺通常在每个季度甚至每个月,根据时令蔬果来制作不同的和果子。
比如:
1月份的“菱葩”
2月份的“梅衣 ”
3月份的“引千切”
4月份的“花見団子”
5月份的“柏餅”还有粽子(日本是有粽子的,不过是很细的圆锥形)
6月份的“紅だすき”
7月份的“夏の露”
8月份的“竹流し”
9月份的“月見団子”(这玩意儿可以用来祭祖后再吃)
10月份的“菊の葉”
11月的“亥の子餅”
12月的“笹結び ”
里面是这样的冷链服务业务联系电话:13613841283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