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租车司机是孤独的美食家
打开凤凰新闻,查看更多高清图片
出品 | 虎嗅青年文化组
作者 | 渣渣郡
题图 | 《Taxi Driver》,1976
本文首发于虎嗅青年文化公众号“那個NG”(ID:huxiu4youth)。在这里,我们呈现当下年轻人的面貌、故事和态度。
没有一个职业比出租车司机的地位滑落得更快。
在网约车平台出现不过十多年的时间里,出租车司机就已经成为了大数据算法下的平台工具人。
抢单工具人
图片来源:IG
跟几年前你打车必须得跟街边立正举手不一样,现在的出租车司机早就失去了择客的优势地位:尤其是对于住在北京八宝山和上海万国公墓附近的乘客来说,这种转变意味着他们不必在加班之后,怯生生地询问司机能不能载他回家了。
理性数据的匹配、及时的响应……这些科技带来的方便对于用户来说无疑是好事,但另一方面,这种转变也消解掉了出租车司机身份中包含的另一些含义——他们曾是每座城市最local的向导与美食家。
几个深圳的哥正扎堆儿在一个城市秘密基地里享受美食。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小时候,每次我跟着父母去别的城市玩,他们总会特意打上一辆车,奔向市中心。在漫长的路途中,一起向司机师傅打听这座城市的风土人情,再从中提炼出不得不去的local小馆前去体验。
我的父母之所以会有这种习惯,是因为出租车司机在那会儿就是一座城市的“包打听”,其功能性就相当于原始版的大众点评。
这并不是独属于我妈妈的小窍门,而是一种放四海皆准的旅行法则。你可以在每一本被誉为旅行圣经的《Lonley Planet》中,寻得这句箴言的踪迹。
在浩瀚互联网的每一个角落,你都可以明确地感受到“的士力荐”的效力。
“的士推荐”在老百姓心中约等于电子游戏里获得魔法附魔的功效,代表着一种来自美食家认定的权威认可,值得广而告之。
图片来源:Google
美食家有两种:一种是善于用文人思维来比较味觉的深浅,另一种则是具有敏锐的嗅觉,善于先人一步发现好吃的馆子。
出租车司机就属于后者,他们是发现美味的哥伦布,是像《孤独的美食家》里的五郎那样的美食家。
老外就爱跟着的哥吃北京
图片来源:thebeijinger
在私人小汽车尚未普及的年代,出租车司机无疑是城市中能够走得更远的一个群体,也正因此,他们就成了一个社会资讯的小基站,被老百姓视为美食活地图,以至于在每个城市里都有出租车司机传播美食的民间故事。
比如起源于重庆煤城中梁山地区的烧鸡公,传说就是由上世纪90年代的重庆出租车司机在跑完长途大活,在这里落脚休息时发现的川渝美食沧海遗珠。
当时重庆地区最大的一家烧鸡公连锁店
图片来演:市场广角
不过,烧鸡公这种菜,对于出租车司机算得上是犒劳自己跑了一天之后的硬菜、大餐。
在生活中,出租车司机吃得更多的食物是面条和自助快餐。
以北京为例,司机师傅捧红的馆子更多是像西直门桥头拉面、京西的好嫂子、永定路的胖姐刀削面这样的面馆。
这种偏好,不仅仅在北京,你只需要在大众点评的搜索栏中打上“出租车司机”这么几个字,就能印证。
图片来源:大众点评
在我的观察中,西直门老店拉面馆(桥头拉面)可能是大部分北京的哥最爱的馆子:甭管你几点去,逼仄的胡同口总是有一侧会被出租车和网约车堵上半拉。
餐馆里面简陋的室内环境、古早的餐票售卖方式、聒噪的食客,都很难让今天已经吃惯新健康饮食的写字楼白领们相信,这个馆子能开17年。
但就是这么个苍蝇小馆,对于北京老百姓来说却有着不可取代的意义。这种意义来自于一种特别质朴的情绪,那就是像他老板说的那样:“让往来过路的人都踏踏实实地吃顿饱饭。”
纯正美味、工薪消费、做事厚道,再加上出租车司机的这么一宣传,如今的桥头拉面也就成深度了解北京一家不得不去吃一口的美味小馆。
如今你有空趁着加完班,来这花上15块钱买上一碗带着黄油肉汤和几块碎肉的拉面,挤在屁股比坐板大的小凳子上把它塞进胃里的时候,就能深刻体会到为什么每一位出租车师傅都会贪婪地喝掉每一碗拉面的汤底了。
北京晚报报道过西拉的关门与开张
图片来源:中国网
除了拉面之外,盖饭、份饭也是的哥最爱。
北京南站附近的南丰瑞餐厅,就是一部分司机落脚北京南边时吃饭的好去处。每到中午路边就会停满出租车。里面的打饭流程很容易让人联想起大学食堂的景象,饭菜称不上是精致,但味重量大,仅需20块钱就能填饱肚子。
的士餐厅这四个字过于醒目,我趁着打车跟一位林姓司机师傅闲聊两句,他说:“这地算不得美食吧,对于我们来说有口热乎饭就挺美了。有时我拉到刚从南站出来的人,他们问我哪儿能吃点便宜好吃的饭,我就给他们拉到这(南丰瑞)。”
在调查的哥美食的过程中,我发现的哥们扎堆儿的馆子,就像是上班族的咖啡馆——属于出租师傅的第三空间,是他们在城市繁忙生活中短暂停泊的安静港口。
图片来源:Vice
按照特点来说,的哥美食乐园都有以下这几个特点:
1.得有地免费停车。
对于每天睁眼就欠钱(份钱)的的哥来说,干得好了一个小时也就能挣50块,抛去油费、烟费之类的成本,一个月薪水真真的是看天吃饭,没谱儿。
所以出租师傅对日常成本控制都特别在意,要是吃口饭、赶上个午休再搭上北京动辄2.5元/15分钟的停车费,就相当于少拉了两趟活,太贵。
2.得有免费热水。
大城市的交通相当于溜车河,碰上堵车,时间一长,再加上太阳这么一照,就容易犯困,所以对于靠这吃饭的司机师傅来说,烟和茶这种提神的东西就是抗疲劳的必备品,在全面禁烟的情况下,及时补充热水泡茶就成了白领买一杯加浓美式那般重要。
接热水对于今天的很多坐办公室的人来说是一件稀松平常的事,走两步就行了,但对于出租师傅来说可不能带薪摸鱼,在一单是一单的盈利模式下,拉一会歇一会就相当于浪费时间。因此,趁着休息时间一站式补充能量和物资就成了他们最重要的需求。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3.食物要快要便宜,还要有味。
看了上面的两个特点,你肯定能体会到司机师傅们快、便捷的追求。这也被延续到了他们吃东西的诉求之中,因此面条、盖饭、份饭这种能随便扒拉两口,迅速补充能量的食物就成了他们的一致追求。
在品尝了几家司机师傅扎堆儿的馆子后,我发现这些食物的特点除了便宜、扛时候之外,还都特别有味,盐和酱油给得多。
至于美味与否,人们心里总有自己的一杆称。这东西,从来都是饿的时候糠如蜜,饱了吃蜜也不甜。
4.得有厕所。
厕所的有无,也是出租车司机选择馆子的重要依据。
引援澎湃新闻在《北京“厕”写:1.4万座公厕的变迁史》中的数据:尽管北京城区的公厕配置总量合格,但却分配不均,像西长安街、三里屯街道、学院路街道都是人流密集但公厕配置不足的地区。
对于每天至少10个小时在外奔波的出租车司机来说,熟知每个公厕的位置更是一种在不确定性中寻找确定的过程,因此一个配置齐全的“的哥第三空间”无疑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他们缓解了来自人体括约肌45秒忍耐极限所带来的焦虑。
2020年8月5日,北京,两名出租车司机准备驾车驶离定慧桥旁的一处公厕临时停车区。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所以,的哥饮食习惯从不仅仅是追求舌尖美味这么简单,它是一种在都市中安身立命的经验之选。的哥的选择和都市商业结合到了一起,塑造出了一种独特的平民饮食文化,构建出了一个个独立的美食密境。
这种饮食文化现象流传于每一个有出租车的城市之中,成为人类学家获取当下饮食习惯的参考,或是社会学家了解社会结构的洛阳铲。
从首尔出租车司机聚集的餐厅之中,社会学家观察到了老龄化和阶级固化。
图片来源:Latimes
然而,当我们真的开始跟随着这些在互联网信息洪流中裹挟的密码,去寻觅、去观察出租车司机的生活状态时,却发现这些故事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消逝。
《舌尖上的中国》团队曾希望通过影像记录下“北京出租车司机的深夜美食”这种独特的都市文化,可调研却发现那些一度很活跃的“都市秘境”,已经流逝消失了。
图片来源:北京青年报
今天你在自媒体里看到的哥美食,很多时候都带着一些探秘的浓厚包浆,人们谈起它时不是带着鄙夷讨论对于高碳水高脂肪的鄙视,就是带着一种游离于中产食物美学之外的猎奇心态去品评。
当你剥离这些偏见的包浆,就会发现这些食物或许在这个追求健康饮食的时代,没有那么浪漫,但却能满足奔波在外的出租车司机吃顿热乎饭的简单诉求。
如今都市扩张,密境也被挤压得愈发狭小。这几天,和我聊过天的出租师傅提及吃饭时,更多带着的是随遇而安的淡然口吻:不是“到哪儿吃哪儿”就是“回家垫一口”,要么就是干脆“不吃了”。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同时,获取信息方式的转变,也让人们不再仰仗“的哥力荐”,而是在某众点评、小某书上自己搜索,获得一个算法提供的答案,于是,沉默就成了当今我们搭乘出租车的常态。
在德国社会学家亚明·那塞希看来,这种人们在交通工具上的沉默与冷淡恰恰是当代社会的基石。他认为当代社会需要的不是亲密和依赖,而是陌生和冷漠,这种距离感能够保证对个体的尊重。
但一些的哥并没有准备好接受这种转变:以至于喋喋不休的出租司机成了在社交平台上最常见的吐槽对象,每一次不合时宜的聊天都变成了罪过。
密境的传播链从源头开始萎靡了,不再有关于美食的传说,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个可被量化的评分和星星。
重庆的一家的哥美食密境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你无法单纯用好与坏,来定义这个美食现象消逝的过程。但可以确定的是,在这个宏大、高歌猛进的都市里,出租车司机让我越来越觉得像那句写在《出租车司机》豆瓣短评里的经典影评了:
“出租车司机可能是最寂寞的职业了,他们同样每天穿梭于灯红酒绿之中,却始终无法融入其中,他们目睹了一切幸福和肮脏的事情,却也只能冷眼旁观,他们每天与很多人交谈,却从来没有和谁成为朋友。”
冷链服务业务联系电话:19138199759
标签:
食品安全网 :https://www.food12331.com
上一篇:年味美食家乡情